全國統一服務熱線:15221858802
“轉到醫院的時候,我們先用抗體檢測,結果顯示,嗜肺軍團菌陰性,后來選用一種新的檢測卻提示嗜肺軍團菌陽性,結合臨床其他表現,*可以診斷為軍團桿菌肺炎,遂采用感染病原導向性治療,選擇*類抗菌藥治療,效果非常好,患者很快就康復出院。”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醫師高占成說。
高占成所說的新的檢測,是一種利用環介導等溫擴增(LAMP)技術,不抽血,只需要一口痰,僅僅兩個小時,便可一次性檢測出肺炎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桿菌等多種臨床常見的下呼吸道病原菌。
而之前的傳統病原菌檢測,如痰涂片、培養、血清學檢測等方法,則至少需要2~3天的時間,并且還容易有敏感性不足等問題。
“這直接關乎臨床決策,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高占成認為,這項新的技術,可以為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檢測迎來一場“時間革命”。“它不僅可以大大縮短診斷周期,及早明確感染病原菌,還可以大大減少患者的痛苦,節省社會資源,同時避免病原菌由于使用抗菌藥物壓力多大而產生耐藥。”
而傳統診療中,往往患者先抽血化驗,醫生通過常規檢測等經驗推斷到底是病毒感染,還是細菌感染,還是混合感染。這對于患者來說,不僅耗費時間長,疾病診斷不準確,還可能造成抗菌藥物過度使用或濫用。
下呼吸道感染形勢嚴峻
所謂的呼吸道感染是指病原體從人體的鼻腔、咽喉、氣管和支氣管等呼吸道感染侵入而引起的有感染性疾病。據世界衛生組織2013年發布的統計結果顯示,世界死亡病因中下呼吸道感染(5.9%)位居第三位,僅次于冠心病與中風;而位居第四位的慢性阻塞性肺病也多與感染有關。肺炎作為感染性疾病zui主要的致死病因之一,更是導致兒童死亡的罪魁禍首。
“以急診科為例,各種感染或合并感染占急診就診量的*位,而其中急性呼吸道感染又排名*。老年患者中因呼吸道感染引發的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導致的死亡占老年人死亡病因的*位。因此,對呼吸道感染的及時診斷和正確處理是提高療效、減少死亡率的關鍵”。解放軍306醫院急診科主任夏鵠表示。
但在實際臨床工作中,包括急診科在內的臨床醫生又不得不面臨的一個問題:無法在*時間獲得病原學診斷結果。
“這就只能依靠醫生進行經驗性用藥。”高占成說,由于病原學檢查的滯后性,細菌耐藥問題越來越嚴重,可選的治療方法也變得越來越局限。
為此,2014年11月出版的《柳葉刀感染性疾病》(Lancet Infect Dis)雜志還專門刊發了“新出現的呼吸道感染”系列文章,呼吁全社會應該警惕新的、難治性的呼吸道細菌、病毒和真菌病原體的廣泛傳播。
檢驗新方法使病原學檢測不必久等
那么,理想狀態下,臨床醫生遇到呼吸道感染患者應該如何治療呢?面對記者的提問,高占成表示,首先應該對患者進行病原學檢測,以確定感染病原菌的類型,再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這就好比射擊比賽一樣,你只有知道了靶心的位置,再選擇合適的,才能提高中靶率。”
“病原學檢測這樣不僅可以降低不恰當治療引起治療失敗和死亡的風險,還能減少不必要的抗菌藥物使用,從而降低藥物毒性,藥物相互作用、耐藥風險以及治療費用,還可以為流行病學提供資料,為經驗性治療提供依據。”高占成說。
據統計,我國抗菌藥物銷售額占*位藥品銷售總額的47%,而歐美僅為約10%。僅超前使用第三代*類藥物,全國一年就多花掉7億多元。
“這就更加凸顯出病原學檢測的必要性。”北京協和醫院檢驗科肖盟說,對于病原學檢測,不論是臨床醫生,還是患者,都希望得到的結果是:結果回報快速、準確、陽性率高,沒有假陽性,能夠區分定值與感染。而傳統的病原學檢測都有各自不足之處,比如報告周期長、操作復雜、敏感性有限等等。
“環介導等溫擴增技術進行病原學檢測,具有高靈敏、高特異、高速度、易推廣等優勢。”高占成解釋環介導等溫擴增技術的原理,是針對病原6個靶基因設計4種引物,引入環引物,使反應加速,再應用具有鏈置換活性的BstDNA聚合酶在等溫條件下催化合成,zui終產物由一系列反向重復靶序列構成的莖環DNA結構片段。
一項發表在《柳葉刀感染性疾病》雜志上的研究成果顯示,LAMP法檢測呼吸道及血液樣本中腦膜炎雙球菌的敏感性為89%,特異性達到100%,陽性預測值100%,陰性預測值98%。
可喜的是,利用該技術原理,北京博奧晶典生物技術公司已經研發生產出了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核酸檢測試劑盒,并于4月獲得了中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CFDA)頒發的醫療器械產品注冊證。
新方法是傳統方法有效補充
既然LAMP技術如此“強大”,能否取代傳統病原學檢測方法呢?面對記者的提問,肖盟給出的答案是:不能取代,新方法與老方法是相互補充的關系。“新的診斷技術和方法必將在病原微生物的診斷分析方面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多種檢測技術優勢互補、有效聯合才是病原學發展的方向。”
當談到這一項新技術能否惠及到基層醫療機構時,博奧晶典董事長、總裁許俊泉表示:“由于該項檢測試劑盒和配套儀器都是自動化的檢測系統,便攜、操作簡單,且價格合理,將會更受到基層醫療機構的歡迎。”
此外,對于實驗室條件與操作人員資格方面,新技術也并不“苛刻”。“整個便攜儀器體積小,重量不超過5千克,即便是電池供電,仍可持續工作8小時。”許俊泉說。
“如果產品能夠在原有技術的基礎上,提高樣本的通量,同時與腹瀉病原檢測、呼吸道病毒檢測、耐藥基因檢測進行聯合檢測,這將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肖盟對產品的未來發展有如是期望。